硕博故事 | 十年,在西浦!这是他的全奖直博之路!
X J T L U
2014年,黄宏入读西交利物浦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,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,自己会在这里度过未来十年的时光。
从一座纸桥开始的启蒙
十年间,无数个日夜,他遨游在工程与文献的大海,与代码为伍,与模型为伴,一次次失败都将他指引向一个个目标的实现。
今夏,他顺利毕业,成为名副其实的黄宏博士。回想起他与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结缘的那个“啊哈”时刻,绕不开的是一座纸桥。
那是在他大二时,土木工程系的张澄老师和夏骏老师给学生们上了一门造纸桥的课。
在搭建纸桥时,学生们需要用纸折成一个个长方体,再将它们拼接起来。但是,由于纸桥的结构之间存在折角,所需要的长方体并不一定是直角的、规则的。
“传统的方法是先折出规则的长方体,再看需要裁切多少,用小刀一点一点裁去需要切割的部分。”黄宏回忆说:“但当时张澄老师提醒我们,如果在拼接之前就提前计算好每个形状需要裁切多少,就可以直接折出所需形状,无缝完成拼接。”
纸桥模型
黄宏说,直到后来升入高年级他才意识到,其实这就是建筑信息模型(BIM)的一个初步的概念。“在建筑实际建造之前,BIM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电脑中模拟建筑的设计、施工、运行的完整周期。”
从第一次感受到BIM的神奇出发,在张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,他一路试错和探索,本科毕业后先后在康考迪亚大学和西浦担任研究助理。2020年,黄宏获得西浦全奖博士录取,主攻的科研方向包括建筑信息模型、三维重建、语义分割、点云处理等,对他而言,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吸引力的领域,是传统土木工程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结合。
黄宏与导师张澄博士
当屡次被拒,你是否还有信心说你的研究对学界有贡献
博士在读期间,黄宏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三篇论文均发布在SCI第一区(Q1)的期刊上。然而,第一、第二篇文章诞生的过程其实都十分曲折,中间经历了拒稿、大改、重新找别的期刊投稿等等难关。
他回忆道:“我觉得这对我做科研的信心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,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的科研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。当你一次、两次,甚至三次、四次被拒后,你是否还能够为自己的这些成果或作品去做辩护,是否还有信心说你的研究对学界是有贡献的?”
在碰壁之后,黄宏会沉下心来,把文章从头到尾再过一遍,如果确有不足,就去弥补不足;如果实验数据不够,就去增加数据和案例。“有时并不一定是文章有缺陷,也可能是与审稿人的理念不符,因此不要轻易放弃,再尝试一次。”
用于屋顶与外立面缺陷检测的红外航拍图像数据采集
“我是一个比较乐于去解决问题的人,我不会把它们当作是失败,而是科研之路上必经的挑战。”黄宏说。
经历攀登科研之巅的孤独、自我怀疑,他用他的理性、乐观和坚持,完成了成为科研人的初期挑战,并成为全校三位博士研究生科研卓越奖获奖者之一。
“我会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来解决更多的科学和工程问题,尽我所能,为社会作出有意义的贡献,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变化。”他说。
拥抱土木行业转型中的新机遇
在校就读时,学院会为学生提供许多与行业和企业交流的机会。在张澄老师的支持下,黄宏参与到和苏州二建、中亿丰、智在云等企业合作的一些实际项目中。“工业界在科技的应用上有时会比学界更快、更积极,这些经历让我能更好地了解到业界的最新动向和需求。”
目前,黄宏正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创新港进行自主创业。他希望做一款自己的便携式激光扫描仪,能够快速扫描、还原整个建筑场地,并且在还原的同时,让人工智能自主判断现场存在哪些隐患和问题,并生成一份独立报告。当前,黄宏及团队正处于原型机的开发阶段。
黄宏与创业伙伴在西浦国际创新港
他解释道:“传统的巡检一般是通过人工目视,发现问题后进行拍照和文字记录。相比之下,我们的扫描仪相当于一个人机协同的智能巡检机器人,使用者将它穿戴在身上后,只需要在特定的巡检区域走一圈,就可以进行事无巨细的检测。
“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巡检师,能够避免由于工人经验和水平的不同所带来的巡检结果质量的波动,并且能够大大降低巡检的任务量。”
在土木行业转型的大趋势下,他认为,对老旧建筑进行维护和更新,是当下土木行业转型带来的新机遇。
“大型基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在目前城镇化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,我们没有那么多空间再去建造新的建筑,因此也许会有人认为土木行业已经不再具有前景。
“但是,从另一个角度看,很多房屋已经到达服役极限的一半或更多,这时就需要对房屋进行巡检,包括快速判断建筑存在的结构缺陷、强化既有建筑的结构等,这就变成了一个新的课题。”
展望前景,他表示:“随着经济的发展,土木行业自身也在发生变化,从建造新房屋,变成如何让建筑能够持久地运营下去。对于老旧房屋、桥梁道路的维修检测,在未来会是一个比较蓬勃的市场。”
黄宏正在进行激光点云数据采集
记者:钱懿
编辑:寇博
图片提供:黄宏
新媒体:赵敏敏、马雅君
监制:胡秋辰
揭秘重大突破!助力微电子和人工智能领域发展!
在西浦读“夏校”是什么体验?